从泥质结构来看,朱泥壶的土质与红砖的土质颇为相似,它们都由铅、硅、钙、石英等基本成分构成,而且含铁量极高,这正是朱泥壶呈现红色的主要原因。相比之下,一般的陶土含铁量较低,颜色也相对青灰。而当含铁量达到10%时,陶土则呈现土黄色,含铁量更高时则呈棕色或咖啡色。
朱泥的分布广泛,这也是红砖成为建筑材料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筛选淘洗红砖土至100-160目,便能得到基本的朱泥原料。宜兴的制壶艺人在获得这种原料后,会按照一定比例加入石黄,经过精心炼制,成为制壶的原料。石黄,也称小红泥,是从嫩泥中精选出的材料,主要分布在宜兴的川埠砂山西北、伏牛山、香山等地。石黄的加入不仅提高了朱泥的可塑性,更使其在加工拍制时展现出优良的延展性,泥片弯曲时不易断裂。因此,许多朱泥老壶都能做得精巧细薄,泥片厚度恰到好处,通常在1mm-1.5mm之间。
朱泥与紫砂中的红泥在泥质结构上有着严格的区别。从成品的角度分析,朱泥壶的结晶度远超紫砂红泥,烧成收缩率也高出许多(朱泥18-27%,紫砂红泥10-13%)。由于这种高收缩率,朱泥壶在烧制后表面容易出现或多或少的皱折。这些皱折在使用过程中逐渐被磨砺得更为圆润,因此有“无皱不成朱”的说法在玩壶高手间流传。
由于两种泥性的不同,朱泥和紫砂红泥在烧制过程中的预热烘干、高温和冷却等阶段都需要不同的处理方式。首先,烧制温度就有所不同:朱泥需要1000-1040度的温度,而紫砂红泥则需要1100-1200度。其次,预热烘干时间上,朱泥必须比紫砂红泥更长,因为其密度高、气孔小,水分不易散发。在高温阶段,也需要时间更长并缓慢升温,因为朱泥在烧成结晶过程中较为活跃。最后,冷却过程也必须十分缓慢,否则极易炸裂。
朱泥壶以其温暖的红润色泽吸引着人们的目光,经过泡养后的朱泥壶更是如玉般娇艳温润,美不胜收。众多紫砂壶爱好者对其情有独钟。朱泥具有产量稀少、烧制收缩比例大、成型困难等特点,这使得没有经验的陶艺师很难掌握其独特的泥性,从而难以制作出完全符合要求的成品壶。这些因素都进一步增加了朱泥壶的稀有性。
朱泥壶的制作与成型,与其他紫砂壶已经有不小的差异,同时在使用过程中也有特别要注意的地方。
紫泥的颗粒比较相对比较粗,颗粒感明显,做成的壶表面可以比较清晰看到颗粒,并且手感比较显著。朱泥比紫泥颗粒要细腻得多,所以颗粒感比较淡,手感相对平滑,并且朱泥壶表面透明度高,看上去更加光亮。
紫泥和朱泥都是紫砂矿中的一种,但是其在底下矿层中的分布却是不同的。紫泥是紫砂壶矿中最常见也是量最大的,分布在紫砂矿层中部,又称“甲(夹)泥”。紫泥的可塑性比红泥要好得多,并且强度高,烧制的收缩率小,成品率高,因此可以用来制作各种容量的紫砂壶。
紫泥是紫砂矿中含量最高的泥料,因此市面上百分之80以上都是紫泥紫砂壶,泥料储量高、成品率高,也造成了紫泥壶的数量惊人。而朱泥本身原矿就少、而且位于矿层底层,开采难度也大,加上其成品率低、塑性难等特点,所以就连很多名家大师都不愿意做朱泥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