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瓢壶的寓意和象征

石瓢壶的寓意美好、简朴大方、吉祥。身呈梯形,底置三足,盖设桥钮,这是石瓢壶的三要素。此石瓢壶呈梯形的壶身下宽上窄,无壶颈,恰似古时饮水之瓢。长直流嘴、倒三角把亦曲亦直,皆显现简朴大方之气。

石瓢壶:

石瓢最早称为“石铫”,“铫”在《辞海》中释为“吊子,一种有柄,有流的小烹器”。“石瓢”是紫砂传统经典款式,型态雅致,舒展挺拔,端庄稳重,刚中有劲,敦实调和。“铫”从金属器皿变为陶器,最早见于北宋大学士苏轼《试院煎茶》诗:“且学公家作名钦,砖炉石铫行相随”。苏东坡把金属“铫”改为石“铫”,这与当时的茶道有着密切的关系。苏东坡贬官到宜兴蜀山教书,发现当地的紫色砂罐煮茶比铜、铁器皿味道好,于是他就地取材,模仿金属吊子设计了一把既有“流”(壶嘴),又有“梁”(壶提)的砂陶之“铫”用来煮茶,这“铫”也即后人所称的“东坡提梁”壶,这可谓最早的紫砂“石铫”壶。

石瓢壶的设计饱含深意,简洁而高雅,如同吉祥的象征,熠熠生辉。其独特的梯形外观、底部的三只脚以及盖子上桥状的钮,共同构筑了石瓢壶的三大要素。壶身的线条从上至下逐渐收束,无颈的设计使其宛如古时的饮水瓢。长直的出水口与倒三角形的握手处,既曲又直,彰显出石瓢壶简约大方的气质。

历史长河中,石瓢壶曾被称为“石铫”。据《辞海》所载,“铫”原为烹饪器具,带有柄与出水口。作为紫砂的经典款式,石瓢壶以其雅致的造型、挺拔的气质、端庄的举止及刚柔并济的特质而备受赞誉。

从金属器皿到陶器,石瓢壶的演变历程颇具故事。北宋大学士苏轼在《试院煎茶》诗中首次提及“砖炉石铫行相随”,这是金属“铫”向石“铫”转变的见证。苏轼将金属“铫”改良为石“铫”,与当时的茶道文化紧密相连。在被贬至宜兴蜀山教书期间,他发现当地用紫砂罐煮茶的味道胜过铜、铁等金属器皿。

于是,他便就地取材,仿照金属吊子的设计,制作了一把带出水口和提梁的砂陶“铫”,用于煮茶。这便是后人称作的“东坡提梁”壶,也可视为最早的紫砂“石铫”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