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厚的好还是薄的好

其实,紫砂泰斗顾景舟早前就给出了标准答案:一般来说,紫砂壶不能做得太重,不然就会看着呆板、用着吃力;也不能做得太轻,否则就容易失去陶器的质感、影响使用的手感。

正式制壶的第一步,就是打泥片。此时,如果泥片打的比较厚,那么最终的成壶就会比较重;如果泥片打的比较薄,那么最终的成壶就会比较轻。通常,我们会把泥片厚度控制在3毫米左右;如果是薄胎、超薄胎,那么泥片就会更加薄一些,具体看制壶人的意愿。需要注意的是,现今市场上相当部分的薄胎壶,是机车滚压成型,壶友选购时可得擦亮眼睛。

不同种类的紫砂泥料,密度也会有些许差别,由此成壶的重量也会不同。一般来说,朱泥的密度要高些,紫泥的密度中规中矩,有些段泥的密度会相对低些,当然这也受练泥方式的影响。

紫砂壶制作,好比是一场旅途,过程曲折千万万,但条条道路通罗马。比如,我在之前文章中,提到全手工制作紫砂壶“脖子”有两种方法:“上大只”和“刹凹”,两种方法都没问题,但“刹凹”做出来的壶肯定要比“上大只”的轻一些。

紫砂壶根据胎壁的厚薄可分为厚胎壶和薄胎壶。许多人认为厚胎壶更实用,薄胎壶更美观。但仅从胎壁厚薄来判断其优劣并不准确。要全面评判一件紫砂器的优劣,需要考量多方面因素。

厚胎壶胎体比较厚实,感觉更加沉稳大气。而薄胎壶胎体极薄,手感轻盈。拿在手中仿佛没有实质重量,给人“薄如蝉翼,轻若绸纱”的感觉。这种轻盈柔美的手感正是薄胎壶的独特魅力。

薄胎壶制作难度很大,对工艺师的技艺要求极高。这是因为薄胎壶胎体薄如蛋壳,一不小心就可能在制作过程中裂开。就连烧制环节也面临胎体受热不均而容易烧裂的风险。可以说,薄胎壶的制作是对紫砂工艺师技艺的极致考验。

不同的紫砂泥料也适合不同的胎体技法。紫泥和黄泥比较稳重厚实,更适合制作厚胎壶。而朱泥细腻柔软,密度小、保湿性强,非常适合制作薄胎壶。一件精湛的薄胎作品,体现了工艺师对紫砂材质特性的精深理解和超凡技艺。

作为实用器皿,紫砂壶需要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薄胎壶在这一点上独具魅力。它保留了厚胎壶的实用功能,不同壶型可泡制不同茶叶,呈现色香味俱佳的泡茶效果。同时,极致轻薄的造型也让它成为不可多得的艺术收藏品,颇具观赏价值。“在手疑无物,定睛似有神”的薄胎壶,令人爱不释手,流连忘返。

然而超薄的胎体也给薄胎壶的实用性带来一定限制。特别是在北方的严寒冬天,使用薄胎壶时需要注意预先将壶温暖,避免冷热交替导致冻裂。只要细心照料,薄胎壶仍可安然发挥其实用功能。

相比厚胎壶,使用薄胎壶需要更多爱护。首先要小心碰撞,避免磕断;其次在北方冬季使用前必须提前温壶,防止冷热交替导致冻裂。此外,也要像使用其他壶一样,一个壶只泡一种茶,避免油污,不要使用腐蚀性清洁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