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嘴挂水的简单处理

很多壶友是否留意过在加满水和倒茶时,有些茶壶的壶盖处可能会出现口水流的情况,而有些却表现得很干脆?这涉及到一些细节和原因,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壶流的形状、长度和水孔的位置等都会影响壶的口水流情况。但同时,这些特性也必须与壶的整体形状相匹配。例如,一些特定的壶型,如“龙蛋”和“西施”,可能更容易出现口水流的情况。因此,我们不能期望所有的茶壶都不会流口水。在使用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不要过满注水、倒茶时要果断迅速、随时备有茶巾来擦拭,以避免口水流下后影响壶身的颜色一致性。

有时候,壶在购买时注入清水时不会流口水,但回家泡茶却会出现口水流的情况,这可能与清水和茶汤的张力不一致有关。如果茶渣堵塞了流孔,口水流情况可能会更严重。

一把紫砂壶是否流口水与以下几个因素相关:

1. 盖口的宽度。

2. 出水口(壶流根部)的位置。

3. 壶内出水口与盖口边的距离。

有些制壶师在制作过程中,可能会轻轻敲击壶流的前端下部,使其稍微向上弯曲,以改变水流的方向,以减少口水流的情况。

实际上,口水流是一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与茶壶的制作质量没有必然关系(当然,高质量的制作通常更加精致)。通常,新的茶壶更容易流口水,因为新的壶盖和壶口可能尚未完全平滑。但随着使用,壶盖和壶口会变得更加平滑,表面张力也会增加,从而减少口水流的情况。

此外,使用手法也会影响口水流情况。有些人在倒茶时将壶身直接倾斜90度,这样会让所有的水都压向壶盖,导致口水流的概率较低。

最重要的是,一个好坏的茶壶不应该以口水流情况来评判,口水流与茶壶的质量和价值没有直接关系。尤其是对于热爱茶文化的人来说,应该从更大的角度来理解茶壶,包括其造型、技法、气韵、以及制作工艺等各个方面。口水流只是其中一个细节问题,不应过于纠结。

一、挂水现象

紫砂壶的双气孔结构令其拥有透气不透水的功效,因此当热水浇淋在紫砂壶身上时,会先形成一层水膜,通常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挂水”。此时水汽不会立马蒸发,水膜均匀消退,由湿到干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

二、差别

▲如果明针功夫高超,壶面被修理的干净平滑,自然可知水会干的快点;泥料目数高,摸起来光滑细腻,颗粒紧凑,也会比较容易干;

▲当然除此之外跟一些壶的形状也是有关系的,像圆形光器类的紫砂壶的挂水现象就比方形的干的快,因为这类(圆形光器)的紫砂壶壶体表面光滑无阻,不会出现积水现象。

▲有的壶型像仿古壶、扁西施之类的,线条设计平缓,有可积水面积,自然干的相对慢点。

三、挂水能鉴紫砂壶吗?

▲前面是提到挂水指的就是壶身表面的水膜,因为紫砂特殊性能,壶身上的水是会被自然吸收并快速干掉。而那些冒充的在壶身涂抹鞋油的化工壶或者玻璃水制作的光洁度很高,自然不会沾水。

▲因此真正的紫砂壶的挂水是很均匀的,并且有一个蒸发过程,假壶不挂水或者挂水不均匀,更不可能被壶身吸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