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矿朱泥和紫砂哪个好

朱泥和紫砂的最大区别在于材质的不同,紫砂的颗粒感比较明显,摸上去的手感比较显著,颗粒比较粗大,而朱泥要比紫砂更加细腻,且颗粒感不是很明显,相对于来说光滑很多。

同时两者的原矿也是不同的,紫砂和朱泥原矿的分布是不同的,紫砂一般分布在紫砂矿层的中间部分,可塑性要比朱泥好很多,制品率较高,但朱泥要的透明度高,看上去要比紫砂更加光亮。

紫砂和朱泥的产量也是不同的,紫砂是紫砂矿层中含量最高的泥料,成品率较高,产量大,而朱砂的原矿本来就很少,且分布在矿层底部,成品率低,在市场上比较少见。

自古代起,朱泥就属于紫砂一类,朱泥壶在紫砂壶中属于上品。实际上,这是一个常识问题,但很多人都不甚明了。紫砂的品种很多,包括朱泥、紫泥、段泥、绿泥、团泥5种。

紫泥为江苏宜兴黄龙山原产,矿脉所开挖出来的紫砂原矿提练而成,当时因矿脉里铁质成份较高、所生产的茶壶会产生火疵、小熔点,泥料内所含颗粒较大结构疏松器身明显成双气孔结构,空气对流顺畅气孔对流较好;日久使用,渐露锋芒,养成变化甚大为养壶之最佳教材。

从泥质结构来看,朱泥壶的土质与红砖的土质颇为相似,它们都由铅、硅、钙、石英等基本成分构成,而且含铁量极高,这正是朱泥壶呈现红色的主要原因。相比之下,一般的陶土含铁量较低,颜色也相对青灰。而当含铁量达到10%时,陶土则呈现土黄色,含铁量更高时则呈棕色或咖啡色。

朱泥的分布广泛,这也是红砖成为建筑材料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筛选淘洗红砖土至100-160目,便能得到基本的朱泥原料。宜兴的制壶艺人在获得这种原料后,会按照一定比例加入石黄,经过精心炼制,成为制壶的原料。石黄,也称小红泥,是从嫩泥中精选出的材料,主要分布在宜兴的川埠砂山西北、伏牛山、香山等地。石黄的加入不仅提高了朱泥的可塑性,更使其在加工拍制时展现出优良的延展性,泥片弯曲时不易断裂。因此,许多朱泥老壶都能做得精巧细薄,泥片厚度恰到好处,通常在1mm-1.5mm之间。

朱泥与紫砂中的红泥在泥质结构上有着严格的区别。从成品的角度分析,朱泥壶的结晶度远超紫砂红泥,烧成收缩率也高出许多(朱泥18-27%,紫砂红泥10-13%)。由于这种高收缩率,朱泥壶在烧制后表面容易出现或多或少的皱折。这些皱折在使用过程中逐渐被磨砺得更为圆润,因此有“无皱不成朱”的说法在玩壶高手间流传。

由于两种泥性的不同,朱泥和紫砂红泥在烧制过程中的预热烘干、高温和冷却等阶段都需要不同的处理方式。首先,烧制温度就有所不同:朱泥需要1000-1040度的温度,而紫砂红泥则需要1100-1200度。其次,预热烘干时间上,朱泥必须比紫砂红泥更长,因为其密度高、气孔小,水分不易散发。在高温阶段,也需要时间更长并缓慢升温,因为朱泥在烧成结晶过程中较为活跃。最后,冷却过程也必须十分缓慢,否则极易炸裂。

然而,朱泥壶的制作成功率并不高,大约只有60%。这也是许多制壶名家及成型老手不愿多做朱泥壶的原因。因此,市面上约95%的朱泥壶可能是以紫砂红泥冒充的。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商家会说“朱泥就是紫砂红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