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矿朱泥的特点

原矿朱泥拥有四种美丽之处。首先是泥色之美,朱泥壶因采用不同的泥料和窑温,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红色效果,将中国红色的绝妙之美展现在紫砂壶上。

从朱红到绯红再到降红,这些中国红色在朱泥壶上跃动,诠释着国人内心的底色。中国红是民族的象征色,它渗透在中国的历史深处,流淌在中国文化的脉络中,源自于对大自然太阳的崇拜、对火的崇拜以及对人类生命的热血认知。同时,中国红也是中国人心目中镇邪的颜色,威胁生命存续的妖魔鬼怪都畏惧红色的威力。

朱泥壶具有强烈的油性和较弱的砂性,熔点低,结晶充分,收缩比例大。这些特性使得朱泥壶的质地致密光滑,声音清脆而悠远,更能使茶香更加浓郁。其次是玲珑之美,朱泥壶因为烧制过程中泥料的特性,壶体表面会产生或多或少的皱折,这种残缺之美使得朱泥壶更加独特迷人。

这些皱折经过长时间的使用,虽然能够看到,但手却无法感受到,因此有人说“无皱不成朱”。当然,无皱不成朱并非绝对,特别是在现代工艺水平提高后,褶皱出现的概率相应降低了。朱泥壶的成型难度在于:泥胚疏松,因此容易开裂,结合也比较难掌握;收缩比率大,成品率低,制作大器具也很难烧成。

有些朱泥含铁量很高,烧成温度稍高,就会有铁质析出,出现铁熔点。尤其是朱泥中的大红袍,泥料张力较低,收缩比普通朱泥更高,制作时泥性掌握不易。古代人们用它来增添红泥的艳润调色,被传说为具有神秘色彩的朱泥之一。在崇尚古朴的紫砂世界中,朱泥坚持以小巧为美,以秀俊为美的个性。正因为朱泥没有大器具,小壶才能传遍天下。

就像《茶疏》中所说的那样,“茶注宜小,不宜太大。小壶能散发出香气,”大则宜于散漫。“这句话正好适用于朱泥小壶。小壶搭配小杯,使茶的浸出物更加浓郁,品茶时细细品味,茶的香气和味道更加浓郁。朱泥壶因为壶小胎薄,质地坚硬,含有高氧化铁,热能的消耗较少,热气活泼外放,壶身的传热性能易受外在空气的影响,容易降温。因此,茶的香气容易散发出来,茶叶的苦涩味释放较少,茶汤呈现出清冽的口感,茶的味道非常顺滑。

现在不少朱泥壶,是红土混釉料加添加剂烧的。 一般来说,朱泥具有以下特性:

1:朱泥和本山绿泥一样,含砂量极低(烧制后看不到颗粒,而红泥有明显的颗粒),这也是朱泥收缩比例大,难成型的原因。使以朱泥从古至今都是以小品居多。

2:磁性重,结晶度高,敲之有铿镪之金属声,打碎后看泥的断面接近瓷器。

3:朱泥未烧制前泥料为桔黄色,如是红色,大多是添加了铁红粉。

4:烧成品都是呈现桔黄色中略微带红为主,经泡养后逐渐变红。

5:朱泥壶表面有皱纹也是一个判断标准,但不是唯一标准。

6:有些朱泥含铁很高,烧成温度稍高,就会有铁质析出,出现铁熔点。

另附:

(1)现今所出的一些所谓的朱泥大多是添加了铁红粉和玻璃水的,铁红粉是増加红色,而玻璃水则是增加亮度的,所以但凡见到那些又亮又红的朱泥壶,最好不要买。

(2)至于石黄,根本不能作为泥料来单独使用。作为原始的熔剂性原料,作用也就是降低烧结温度,从而达到表明滋润的的视觉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