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山绿泥产于黄龙山矿层石英岩板的下部贴层,或是紫泥与其他泥料之间的一层夹脂,多以泥中泥的形式呈现的。其矿物组成为水云母、高岭石、石英及少量的铁氧化物,原矿呈淡绿色,主要产于,四号井和宝山、台西这三个矿区。
本山段泥,也可称之团泥,大部分为共生矿。有的是绿泥和紫泥的共生,也有绿泥和红泥的共生。所以,段泥作品的颗粒,色泽都比较丰富。
本山绿作品烧成后色泽以浅黄中带点绿为主色调,随着烧制温度的升高色调也会向棕黄、青铜色变化。而本山段泥烧成后以黄色调为主,棕黄、金黄、暗黄都有,色泽根据段泥品种的不同而不断变化。
再来说说两者的泥性,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本山绿泥,那就是“嫩”,而且是太嫩了,以至于成品特别不易。这主要是因为本山绿泥几乎不含砂性。泥质细腻,一旦烧制成型,给人的感觉犹如婴儿的肌肤一样,滑滑糯糯。相反,本山段泥的含砂量就比较大,比较容易成型,制成后颗粒质感相对明显,但是没有本山绿泥那种温润的润糯感。
相比于本山段泥,本山绿泥如今是越发少见,特别是四号井的本山绿泥,所以从数量和成品率上来说,本山绿泥的价格远远高出本山段泥,也因此市面上的段泥冒充绿泥的现象屡见不鲜。其实,只要我们抓住他们各自的特点,就能很好的去辨别!
1、本山绿泥
绿泥,主产于宜兴丁蜀黄龙山,俗称“本山绿泥”。原矿呈淡绿色,烧成后或呈米黄色(温度低),或呈棕黄色(温度适宜),或呈青铜色(温度偏高)。
绿泥矿为紫泥矿层中的夹脂,时断时续,时有时无,厚不过1米,薄仅10厘米。只有开采紫泥矿时才能间或附带开采出绿泥矿,它的储量少。矿物组成为云母、高岭石、石英、白云母以及少量铁氧化物及有机质。
2、段泥
段泥是原矿紫泥和本山绿泥的共生矿土,磨制后,颗粒结构的特征是砂感强烈,所谓“骨多肉少”,俗话说,“泥是肉,砂是骨”,行家说紫砂泥泥中有“骨”。这个“骨”就是紫泥中的石英颗粒,也就是紫砂泥中的“砂”。
窑温:约1175~1180度。
收缩比:约12%。
矿产地:江苏宜兴赵庄山系朱泥矿~黄石黄之共生矿。
泥性:感甜嫩绵密,质坚而温润,呈近田黄色调,为江苏宜兴赵庄山系朱泥矿~黄石黄之共生矿,经挑拣练製而成,因含铁量只达6%左右,致陶之后呈“金田黄色”。
特点:许多玩家误认为段泥会“吐黑”,其误解之起因,乃昔时窑炉均为低温窑,而段泥系为高温泥(一般烧成温度约摄氏度1175~1180),故每每窑烧不足,成品遇水后呈现还原为原矿色之现象;此为窑温不足所致,而非泥质之缺陷,希玩家勿因果倒置才是。
建议冲泡:普洱茶,铁观音及半发酵类茶,重发酵茶类(黑茶类),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绿茶,龙井,红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