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紫砂名匠时大彬烧制了一批壶,待从窑中取出后却发现全部花泥了,绝望之余正欲全部销毁,一个年轻人却将他拦下,声称自己可以补救,这个年轻人把碳粉放入匣钵内,紧紧包围住壶身,又将紫砂壶放入窑中重新烧制了一遍。出窑冷却后一看,壶身色泽如墨,却又有着别样的美丽,焐灰壶由此而来。
虽然不知上面这个传说的真假,但“捂灰”这项工艺的确古已有之,而且确实是为了掩盖泥色不均的补救之法,无论是花泥或是泥料中有黑晕,经过捂灰加工便可以使颜色统一,成为墨色,却又黑而不闷,泡养后非常漂亮,因此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捧,有些人甚至专门将烧制的紫砂壶进行捂灰,价格比捂灰之前还要高出一倍
焐灰的方法
(1)茶壶必须烧成以后再焐灰。
(2)将壶放入钵内用木炭粉等物填充,其作用是将壶与空气隔绝开,使其处于缺氧的状态下二次烧成
紫砂泥主要的着色元素是铁,比如紫泥和朱泥,烧成后成紫色或红色。焐灰的作用则是将紫红色变成黑色,主要就是利用其中的铁元素在不同状态下呈色不同的原理,泥料中主要的着色元素氧化铁在缺氧的环境中和木炭粉发生反应,被还原成了氧化亚铁,所以焐灰没有任何有害化料的加入,只是铁元素改变了存在的形式而引起了颜色变化。
焐灰对火温要求比较特殊,不是任何泥料都可拿来焐灰的。朱泥结晶程度高,捂灰成功几率不高;掺和其他色素的泥料,在捂灰后一般会产生“花壶”现象;底槽青泥捂灰,颜色黑里透青,青中泛蓝。
【捂灰工艺介绍】
“捂灰”到底指的是什么样的手法呢?说简单点,捂灰就是把壶放入陶瓷钵头内,再用柴草灰或者木碳粉焐好密闭,在低温(1000度以下)缺氧状态下烧制,即用还原气氛烧制,利用紫砂泥料中含有的主要着色成分的铁离子在一定化合价状态时呈现灰黑色的原理,烧制后的捂灰壶颜色是黑灰色调,犹如好的徽墨,色黑而不板,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
可以明确的是,捂灰壶虽是人为操作的结果,但是没有添加任何有汗的化工料,颜色变化的原因是因为铁元素在二次烧制中发生了改变,对人体没有任何伤害。
那有些朋友会有疑问,同样是捂灰壶,为什么壶色会不同呢?颜色不同主要和第一次烧制有关。
如果第一次烧结度较高,捂灰后壶色会润;
要是第一次烧结度较低,捂灰后壶色会涩。
值得一提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泥料都能拿来捂灰,捂灰对温度有较高的要求,像是朱泥由于结晶度高,烧出来的颜色发蓝发黑,有些添加了其他色素的泥料,在捂灰之后则可能会产生“花壶”的情况,;底槽清捂灰后的颜色黑里透青,青中泛蓝,相比较之下,段泥由于含铁量少,泥质结构松散,捂灰厚的颜色发淡。
由于捂灰的工艺难度大,再加上入窑厚一些不可控制的因素,导致成品率低,一些不良商贩为了能提高产量,于是用化工料“锰”配制类似捂灰效果的“仿捂灰泥”,虽然颜色和真正捂灰出来的壶色相似,但却像是缺少了灵魂,没有了颗粒感。
需要提醒各位的是,捂灰壶虽为黑色,但绝不是黑如墨,而是青黑色,虽很亮,但绝不是亮如漆,而是润亮,真正的捂灰壶是活泼灵动的,而不是呆板无生气的。
有些朋友会跟我讲,刚买回家的捂灰壶为什么会混水?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先用茶水泡养两天,将炭灰与茶碱中的酸性物质充分中和,再用起来就不会混水了。
在刚使用捂灰壶的时候,壶表面可能会出现类似金属光泽的班痕,出现这个情况不必担心,这个还是因为在烧制的过程中,由于部分铁离子被直接还原,经过水的浸泡后起的氧化反应所致,是正常的现象,只要用百洁布擦拭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