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天青泥的颜色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有多种变化。具体来说,天青泥的颜色可以呈现为蓝、绿和灰的复合色。在烧制过程中,由于不同的夹支和窑温,天青泥可以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例如,梨皮泥烧制后会出现冻梨色,淡红泥烧制后会呈现松花色,浅黄泥烧成后会呈现豆碧色,密色泥烧成后会呈现轻赭色,而梨皮和白砂相掺杂烧制后则会呈现淡墨色。烧成后的天青泥紫砂壶,主色通常为暗肝色,但会因为夹层的不同而透出其他不同的颜色。此外,天青泥练熟泥制成的成品,在烧成后可能会呈现出青灰色、瓦灰色、青褐色等。
天青泥紫砂壶是墨绿色的。天青泥紫砂壶是颜色变幻多端,天青泥品系众多,争论不已,唯以蓝、绿、灰基本色调为主来识别,色调傲然不群,气质高雅,不玄夸。泡茶特性是亲茶性佳,香气醇滑,甘韵可口,温度时差掌握平实易上手,是很好的泥料之一。
天青泥其原矿质细腻呈青蓝色,产于清代中期,曾在丁蜀镇中心的大水潭矿中有过。成陶后呈暗肝色泡养后青里透绿,而且越养越绿。天青泥是以紫砂原矿颜色命名的泥料,古时紫砂行业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往往简单直接的根据矿料的颜色来为其命名,且沿用至今。
古籍记载中天青泥紫砂壶的天青泥主要产于黄龙山矿区的蠡墅,此处本有开采紫砂宕口,后挖通了地下水脉被淹没,成了一个大水潭,称之为大水潭矿区。大水潭在黄龙山的阳山面,开采最早,矿层最丰富。
天青泥产于青灰紫泥之下,矿料外观质地均匀细腻,呈紫褐微透红色致密块状,易碎略坚硬,白色云母碎片含量极少,表面呈贝壳纹理状,有白色腊质状(烧成后会形成白点状),断面呈紫黑微透红色。
天青泥是紫泥的一品,是紫泥的古称,是紫泥古代文人的昵称,是紫泥的美称,也就是紫泥中“好料的代名词”,那么自然是“紫泥不绝,天青泥也会不时闪现”,正如张大全先生的箴言:“天青不绝,是好料代名词”!紫泥有历史上的“俗名”,也有文人的“昵称”,今天又有了官方的“学名”,但“俗名”、“昵称”和“学名”,需要有一个统一的过程,有一个“界定”的程序、有一个“样板”的树立。如,天青泥原矿料的样品、烧制后的样片和壶品,以及对紫泥烧制前和烧成后,所呈现特色而作的文字概括、视频形象等等,并以此流传后世。
天青泥:其质细腻呈青蓝色,产于清代中期,现已失传。
底槽青泥:位于矿层底部,块状中有青绿色的“鸡眼”、“猫眼”,色呈偏紫泛青,细而纯正,十分稀少 。
红棕泥:位于矿层中部,呈紫红色、紫色,隐现绿色斑点,质软致密,间有微小的云母闪烁。
大红泥:位于矿层中,少量出现。云片状结构,呈紫红色泽,鲜艳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