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春壶一般是由全手工制作成型的。供春壶主要特点在于壶身的凹凸和类似于裂缝的纹理。供春壶上的凹凸部分一般是制壶师傅手工按压出来的,当然也可以用核桃等类似的工具按压出来,这仍然属于全手工成型。
半手工成型就要借助模具,供春壶的表面有凹有凸,那么供春壶的模具也是有凹有凸的,其实这跟一般的模具壶成型是一样的。半手工供春壶表面的纹理一般都是经过后期人工精细的修理,用刻绘工具在壶身表面弄出类似于树枝形状的纹理来,接着按照相同的过程装上壶嘴和壶把,一把供春壶就完成了。
供春虽说后期外观要用工具压出树榴的效果,但前期一样也要手工拍身筒成型,所以全手供春壶内一定具有与其它全手圆形壶一样的明显特征:泥料收缩纹,如果这个特征没有或者不明显,那么就可以怀疑不是全手壶。
另外说说全手的盖子,全手的盖子盖墙(子口)是手工装到盖面上的,子口底部与盖面连接处只需抹上一圈滋泥(用做壶身的泥料调成),所以子口与盖面形成的角度很接近直角;而模具的盖子子口与盖面连接用的是与壶身相同的泥料用工具按压形成,其角度一般是圆弧形。这个经常上手全手壶的壶友应该有体会。不知道这样解释够不够明白,总之有机会多上手真正的全手壶区别半全手应该不难。
供春作的壶,选用的陶土是非同一般,他所采用的泥是特别纯净、细腻,杂质甚少,胎体很薄,而且拿起来还特别轻巧。
可以用双手去摸一下壶身,供春壶一直被誉为“供春之壶,胜于金玉”,你摸起来像摸着玉的感觉,表面很光滑,不会有这个粗糙的感觉。
供春壶式,亦称龚春壶,是目前紫砂壶史上公认的第一把有名有姓的紫砂壶型!
龚春,是个人名,他生活在明正德、嘉靖年间,出身草根,是宜兴望门吴颐山的家僮。侍候吴氏主人在宜兴当地金砂寺中读书。当时寺内有一老僧嗜茶,并能制作茶壶自用,壶坯与陶缸瓮等生活用器一起,放入龙窑烧结,后人称此老僧为“金沙寺僧”,惜无作品传世,且金沙寺目前也仅存一点遗址,在一片水稻田之中,几乎是荡然无存啊。
龚春属于书童、仆人,职业练就了他机敏过人和心灵手巧,属于看一眼就会的那类。近水楼台先得月的龚春,“偷师学艺”于金沙寺僧,青出于而胜于蓝,也是情理之中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