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春(约1506~1566),又称龚春,明正德嘉靖年间人。原为宜兴进士吴颐山的家僮。供春是第一位由于做紫砂壶出名的人,是紫砂壶的鼻祖。
民间也流传着关于供春壶的故事:
传说明代正德年间有一位读书人在宜兴的金沙寺复习迎考,他的书童供春就在寺内向金沙寺僧学习用紫砂制壶,并且进行了自己的改造,把原来实用性为主的壶制作得更有文化气息。
当时文人们对于奇石有种独特的审美,他们认为“丑极”就是“美极”,如果一块石头达到了“瘦、漏、透、皱”的程度,这就是一块美石。
供春跟随主人多年,多少也受到了影响,便仿照金沙寺旁大银杏树树瘿(也就是树瘤)的形状做了一把壶,并刻上树瘿上的花纹。烧成之后,古朴可爱,很合文人的意,于是这种仿照自然形态的紫砂壶一下子出了名,人们都叫它“供春壶”。
在中国紫砂壶发展史上,供春壶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供春,又名龚春,为名士吴颐山的伴读书童。
16岁时仿照金沙寺旁银杏树的树瘿纹理做了一把壶,最初被称“树瘿壶”,为纪念供春改名为“供春壶”。
供春从此就出了名,小书童供春成了紫砂壶鼻祖,把紫砂茶具带进了艺术的殿堂。
供春壶,当时人称赞:“栗色暗暗,如古今铁,敦庞周正。”
清代学者吴梅鼎在《阳羡茗壶赋》中称赞:“彼新奇兮万变,师造化兮之功。信陶壶之鼻,亦天下之良工”。
紫砂“供春壶”,整体上追求一种怪奇之美、自然之美,造型以经典的“树瘿壶”为基础形态的,整体上布满了凹凸的树纹褶皱,指螺纹隐现,自然随性,与树木纹理形成巧妙而天然的对应。
壶嘴、壶把与壶钮均由老树枝弯折成型,一弯壶嘴蓄出有力,壶把从壶身上部伸展而出,至底部分叉成两枝,极具生命之美。
壶钮的形状上,恰似一个个灵芝,姿态十分可爱,正是独表性灵,所至所在,精美雅致、妙趣天成。整壶造型具古雅之韵,给人以温馨自然的怀旧感,将花货的艺术效果表达得淋漓尽致。
供春紫砂壶是粗陋拙朴的,但它大拙而巧,自然粗陋,然观其细微变化,壶体纹饰蚯蚓泥路、拙巧成块。自然界中树、根、瘤、石千变万化,人们崇尚自然、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愿望愈来愈强烈。远离都市的烦嚣,向往田园风光,寻觅健康的生活空间,提升生活素质,体验返璞归真的乐趣。
随着时代的发展,手工艺人们也纷纷将自己的理念,加入了供春壶的创作之中,供春壶走到今天,造型也是愈发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