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有千万种,经过千百余年时间的筛选,留下了众多经典壶型,每把经典的壶型 都有着自己地故事 今天我就和大家说一说,其中关于 供春壶 地故故事。
供春壶以银杏树瘿ying作壶身花纹,造型别致 树瘿 是指 树木因受到真菌或害虫的刺激,局部细胞增生而形成的瘤状物
当时和后代的许多制壶大师都争相仿制。供春壶已经名满天下,当时宜兴的紫砂壶从粗糙的手工艺品发展到工艺美术创作,应该归功为供春,
历代的文献也是这样的记载,历来宜兴的紫砂名家高手,仿制供春壶的人很多
我们从各个博物馆可以看到,明代的黄玉麟、江案清,还有当代的汪寅仙、徐汉棠等等,都对供春壶做过研究,做过仿制。
关于 供春壶记载 大概是这样的 明代正德年间,读书人吴颐山在宜兴的金沙寺复习迎考。他随身带了一名书童叫供春。当时金沙寺内的僧人用紫砂泥制作烧水的茶壶,
供春闲暇之余觉得这样的手艺很好玩,
就乘僧人不注意时偷偷地学了起来。他用老和尚洗手沉淀在缸底的陶泥,仿照金沙寺旁大银杏树的树瘿做了一把壶,并刻上树瘿上的花纹,这件仿照自然形态的树瘿壶一下子出了名。
后人为了纪念它的创作者,也将其称为供春壶。
传说仓颉时候文字开始被使用,茶叶被神农发现得以流传至今。紫砂壶同样也不缺少这样一位传奇的人物——供春。从宋代开始,古人就有利用紫砂来制作各种生活器具的习惯,如各式各样的陶罐。然而寺庙里的僧人却独具一格,利用紫砂来制作茶壶供平日饮茶用。而这一时期紫砂壶并未走出寺院。
到了明正德年间一位读书人为复习迎考,便住到了宜兴的金沙寺中。他的小书童供春看到了僧人使用着从未见过的茶壶便起了兴趣,便向寺内僧人讨教了这种用紫砂泥制壶的方法,同时进行了改造,让原本僧人使用的以实用性为主的壶变得更加有文化气息。
在当时,文人的审美与如今大相径庭,他们认为“丑到极致就是美极了”,比如一块石头,如果达到了“瘦、漏、透、皱”的程度,这就是一块美石。
当时,供春发现寺庙外一颗高大的银杏树的树瘤十分奇特,便模仿其形状制作了一把壶,还在壶身刻上了树瘤一般的花纹。待壶烧制成功后,模样古朴可爱,很合心意,加之其身份原因结交的大都以文人为主,一时间便在文人之间传播开了,因此壶样式为供春所做,后人便称这把壶为供春壶。
自此开始,紫砂壶得以广泛在文人间传播开来,不局限于用来喝茶,成为众多文人雅士追捧的雅器。供春随着时间流淌,也被供上了紫砂壶鼻祖的神坛!成为了紫砂辉煌起点的标杆,乃至幻化成了一个精神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