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泥的泥性高,砂性弱,所以在烧制时收缩率较大,有时能高达25%左右。所以烧制的成品往往会出现水波纹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褶皱感,用手一摸就很明显。而这种表面的水波纹理在红泥壶的身上一般是很难表现出来的。
红泥壶的质地相对于朱泥没那么紧密,烧成的温度一般比朱泥要高一些,透气性比朱泥好,适范围也比朱泥壶要广。相反,朱泥壶虽然透气性稍差于红泥,但是保香性是优于红泥壶的。所以用红泥壶和朱泥壶分别泡一壶茶,喝完之后朱泥壶中的茶香味肯定是比红泥壶的浓郁一些的。
朱泥壶的泡养的效果有一种玉质,像玉一样温润光洁。表面会有一种玻化效果,就有点像玻璃或者镜子的效果一样,这也是大家玩朱泥壶比较期待的养成效果。而红泥因为特有的砂感和颗粒感,养成后的温润感就没有这种玻化效果。
朱泥和小红泥,都是广义的红泥里面的不同的类别。总结两者异同分别如下:
1,矿源不同。这个比较复杂,有兴趣的话,网上随时随地可查。
2,砂性不同。小红泥有砂性,绝大多数的朱泥没有砂性。
3,收缩率不同。绝大多数朱泥收缩接近30%,小红泥收缩率接近17%,而其他品种的紫砂一般是10%左右的收缩率。
4,成品率不同。收缩率越大,成品率越低。试想,一个一米长的棍子,出窑后变成70厘米了,变化时,各种不可控都无法预测。
5,朱泥不一定比小红泥好,但名气一定比小红泥名气大。所以很多小红泥的壶,被壶商和壶友故意说成是朱泥。事实上,不管朱泥还是小红泥,各有档次之分,名字和档次没关系,何况,指鹿为马比比皆是,所以,凡是追求泥料名字而玩壶的人,一定是吃亏上当的高危人群。
6,它们蕞大的共同点就是都是红的,且都没有透气性的概念,就算有,小红泥自带砂性,透气性理应更强。正因为没有透气性的概念,所以它们被公认为蕞适合泡高香型茶叶。
7,在中国文化里,朱就是红,红就是朱。本来红泥和朱泥只是大陆与台湾对同种泥料的不同称呼。在宜兴,只喜欢说红泥,但在台湾,只喜欢说朱泥。所以,朱泥这个词,据传是九十年代台湾人传播到大陆而广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