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紫泥是黄龙山紫泥系,是80年代炼制并陈腐,存世量有限。烧成后外略紫、内微红,是喜爱老壶纯朴无华的壶友最佳之选。泥色成熟稳重、端庄肃穆,作品大小皆宜,呈棕紫色调,养成后壶身素净,拙朴之中有浑圆气象。
一个概念不断涌现在我的脑海中,那就是“原矿老紫泥”。当提到“原矿”时,我特别强调的是泥料的纯度,它没有经过任何拼配。而“老紫泥”中的“老”字则引起了我的兴趣,我开始思考它的含义。对于“老紫泥”,有很多解释,其中包括砂性重和经历时间久远两种说法。
1、砂性重,老紫泥,顾名思义,是指紫泥矿石中的老块,这种矿石具有砂性重的特点,含有丰富的石英颗粒。由于其成型困难,需要高温烧结,因此被用于制作紫砂壶的底槽清。这种说法认为,由于老紫泥的砂性重,制作难度大,因此用“老”来形容其泥性,因此得名为老紫泥。
2、陈腐时间,所谓“老紫泥”,是指陶泥经过长时间的陈腐,使其成为一种珍贵的材料。陈腐时间越长,泥料的可塑性越高,烧制后的作品色泽也更加温润。即使短期泡养,也能展现出古雅的光泽。在某种意义上,泥料的陈腐时间越久越好,但如果陈腐时间过长,需要重新回炼才能用于制作壶。因此,我们将这种陈腐时间久的泥料称之为“老紫泥”,以“老”来形容其时间的长久。
3、老紫泥颜色,关于老紫泥的解释,行业内对此并没有达成共识。尽管上述两种解释相对较为科学,但并不能被视为定论。第二种说法在传播中更为广泛,但有人错误地将其描述为80年代以来一直使用的陈旧泥料,这一观点是不可靠的。此外,尽管我们已经讨论了这么多,但根据这两种解释,除了其砂性和易泡养的特点外,老紫泥并没有表现出特定的颜色。
这里举的两个例子,一个是颜色较深的紫泥,另一个是老紫泥。壶友们需要明确区分这两者。老紫泥是紫泥中的一种,也就是指陈腐时间较长的紫泥。所以紫泥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老紫泥则是紫泥的一种。它们之间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而不是互相区别。陈腐时间较长的泥料更容易养成包浆。
它们之间的区别:
陈腐的泥被称为“老泥”,它在制作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可塑性,烧制后呈现出温润的色彩,短时间的陈放即可展现出古雅的光泽。相反,陈腐期较短的陶土被称为“新泥”,它在制作过程中的可塑性相对较低,烧制后的色彩较为沉闷。即使长时间陈放,它也会显得干涩和沉闷。陶土的陈腐期在某种程度上说是越长越好,但如果陈腐期过长,制作壶前需要重新回炼。
古人称之为“养土”,现代俗称为“睏料”、“睏泥”,陈腐也被称为“陈化”。陈腐并非简单的长时间放置,而是将湿泥块放入不透光、不通气的窖窑或陶缸中,同时控制适当的温度和湿度,以促进腐植酸的生成和发挥作用。通常需要12个月的时间,才能使水分均匀分布、有机质充分分解、可塑性增强、成型不易开裂的“腐泥”成为现实,这种腐泥也被俗称为“生泥”。
陈腐发酵了的泥叫做“生泥”,“生泥”还得由老师自己在泥凳上加入以前制坯剩余的“熟泥头”后,再多遍锤炼,才能成为可供制壶的达到理想可塑性和均匀度的“熟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