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槽青属于紫泥中的极品泥料,因其位置位于采矿者口中的紫泥矿层“底槽”而得名。紫泥矿上下叠置、分层积聚,位于最底层的就是底槽青。
同属紫泥,为什么大家都习惯把紫泥壶与底槽青壶分开来说?这是因为底槽青有着与普通紫泥不同的独特之处。今天我们就来说说紫泥与底槽青的区别。
紫泥是甲泥矿层的一个夹层,矿体呈薄层透镜状。原矿颜色呈紫色、紫红色,并带有一些浅绿色斑点。
底槽青通常分布在普通紫泥的下层,质地特纯,泥质细腻、成色稳重,呈棕色。原矿中有青绿色的圆形矿斑,俗称“鸡眼”。烧成后矿斑形成细小的金黄色或灰黄色颗粒,细看会有金砂隐现的效果。
紫泥矿料断面较为细腻平整,砂性感不强;而底槽青矿料断面高低不平,多有小圆颗粒,砂石感明显。在相同的破碎条件下,底槽青的出砂率更高,砂质更硬,做成壶也更有高砂感。在风化时紫泥会相对整齐地开裂,或是分层开裂;而底槽青矿料风化时大多是以团状松散开来。
紫泥成品基本呈紫色、紫棕色调,底槽青成品一般呈猪肝色,也叫猪肝红。当然,矿区的不同、矿层的深浅及烧制温度的差异,都会使紫砂壶成品的色泽有不一样的呈现。
细看之下,紫泥泥质细腻,底槽青颗粒感更明显些,有着隐约的梨皮效果。二者都有银白色云母片,底槽青壶则有隐隐约约的黄色小点存在,“金砂隐现”,这是鸡眼破碎后开成的黄色颗粒。
紫泥是一个“泛概念”,紫泥是夹泥矿层的一个夹层,矿体呈薄层透镜状。原矿颜色呈紫色、紫红色,并带有浅绿色斑点,烧成后外观颜色呈紫色、紫棕色、紫黑色。紫泥主要成分为水云母,并含有不等量的高岭土、石英、云母屑及铁质等。单种原料即具有理想的可塑性,泥坯强度高,稳定性佳,易掌控,紧密结实,成型较易,可制大品。
紫泥制壶,烧成颜色偏红,泡养以后愈发深沉。成壶透气性佳,热淋变色率高,亲茶,易养成。
底漕清属于紫泥,底槽青矿位于紫泥矿中的底层,是优质的紫泥矿料。紫泥矿是上下叠置、分层积聚的,采矿者俗称为头槽、二槽、底槽。清水泥矿位于中层,而底槽青矿位于最底层。
“底槽青”应该是喜欢壶的朋友听得比较多的一个名词,以纯正底槽青泥料制作的紫砂壶,烧成温度的不同可呈现由红色到猪肝色的颜色。底漕清的图片底槽青制作的紫砂壶,其成品质感纯朴自然、沉稳大度、温润内敛,泡养变化很快,深受资深壶友茶客宠爱,泡养后温润感更为丰富饱满。
底槽青制成的壶颜色光泽,会随光线强弱不同、欣赏角度不同而有所变化,颜色光泽的变化让人心情愉悦,泡养后更是温润喜人,这也是纯正底槽青泥料制作的壶比很多泥料制作的壶要贵的原因之一。
底糟青产于江苏宜兴黄龙山系,本名泥产于紫泥最底层,质量之佳,为历代陶人推崇之首,亦为数百年来经典名器,及已故顾景舟大师最钟爱之名泥。宜兴紫砂举世闻名,本泥功不可没。
矿料未粉碎前,可见明显散布诸多绿色“鸡眼”(烧成呈黄色)。成泥质细腻,色沉稳。坯色偏紫泛青,烧成后呈紫红色,并有不均匀的细小金黄色或灰黄色砂粒,俗称“金砂隐现”。在拼接流、把和身筒时,如果使用的脂泥含水量高,窑烧后“金砂隐现”会更加明显。泡养后呈猪肝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