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潮州朱泥壶多有在壶身外侧上一层釉水或者泥浆水,壶身内侧不上釉。现在潮州朱泥壶无釉和上釉的都很多。而宜兴紫砂壶自古多是壶内外都不上釉。
无釉壶和上釉壶各有优势。不同的茶适合不同的壶。上釉壶就像穿上衣裳,美观很多,泡养也会变漂亮。无釉壶低调朴素,泡养容易出效果。
潮州朱泥壶(俗称“红罐”,港、台等地讹称“汕头壶”),始于清中期,发祥于潮州枫溪。
朱泥壶,顾名思义是用朱泥制成之茶壶。潮州朱泥本地俗称“红泥”,是紫砂泥料之一种,属天然矿料、绿色材质。潮州本地朱泥的最大特点是含氧化铁量极高,呈土黄色,烧制后转红色。质地细腻柔韧而不含砂,可塑性强,干燥收缩率较大,从泥坯成型到烧成收缩约15%。
而现在,朱泥壶不单单局限于用潮州本地朱泥制成,泥料多样,各有千秋,各家也有自己独特的泥料配比。潮州朱泥壶的概念扩大了。
用手拉坯成型法制成的朱泥壶就是“手拉朱泥壶”。 潮州朱泥壶制作手法不同于宜兴紫砂壶的泥片拍打成型,采用的是“手拉坯成型法”。
延伸:茶壶成型方法主要有:机器滚压成型,注浆成型,印坯镶接成型,手拉坯成型,泥片拍打法。泥片拍打法的4种细分手法:打身筒成型法,镶身筒成型法,围身筒成型法,合身筒成型法。
尽管大家认为紫砂壶本身的特质不适合上釉,但其实早在明代就有了上釉的紫砂壶,书上有记载“向在友人家见阳羡砂钵盂用以为水注,旁缀一绿菱角,一红荔枝,一淡黄如意底盘,一黑螭虎龙即以爪为足下,镌大彬二字,设色古雅。制度精巧,而四物不伦不类,莫知其取义,后询一老骨董客,谓余曰此名伶(菱)俐(荔)不(钵)如(意)痴(螭)”。由此而见当时已经有红、绿、黄诸彩制紫砂壶。紫胎上施釉加彩,可以说是冲破紫砂原来的本色,开创了色彩欣赏装饰艺术的新效果,这在当时是可取的。
因此可以说在紫砂壶上施釉加彩,本来就是紫砂壶的一种传统装饰艺术,但是现在的一些经营者却利用这种装饰来补救紫砂壶缺陷,掩盖紫砂壶本来的瑕疵,欺骗消费者,这完全背离了紫砂壶上釉施彩的初衷,背弃了紫砂壶原本的深远的艺术造诣和丰富的装饰艺术语言,这是为人所不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