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矿区发现,以紫色为主的黏土为主,用量也最多,民间俗称紫砂 。90年代开始细分矿源,对比前人研究确认紫色矿藏量最多,所以沿用紫砂一词,宜兴紫砂泥在这里得到官方认证。紫砂到底是谁先提出来的,如今已无史为证,更像是各种机缘巧合之下,口口相传成为共识。
紫砂壶的原产地在江苏宜兴,故又名宜兴紫砂壶。很多人讹传,宜兴紫砂壶得名的原因是只有宜兴有紫砂矿,其实不然。统计数据表明,宜兴陶土储量占全省总储量的95%以上,除了江苏,浙江、安徽等地也有紫砂矿,而之所以叫宜兴紫砂壶,更重要的原因是宜兴独有的紫砂壶拍打成型工艺和特有的陶艺文化传承。宜兴市是紫砂壶的发源地,古时已经有陶艺传承下来的先进制陶工艺,加上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带来的优质紫砂土壤,使得宜兴市孕育紫砂壶的先天条件十分优越。
再加上烹茶方式的发展变化,从早先的煮茶法到点茶法等。到明清以后,直接以冲泡为主,壶才成为重要茶具。宜兴紫砂壶泡茶时,保留了茶汤的香气,长时间保持了茶汤中的色香、味。
紫砂壶经过茶水泡过、在手中摩挲把玩之后,会渐渐变为古玉色,经久耐用,美观大方,因而受到爱茶者的青睐。虽然宜兴是紫砂泥料的原产地,但我们都知道这不能算使它名扬天下的原因。
更为重要的是宜兴当地人十人九户,皆做壶为生,在一代代的工艺传承中,紫砂壶的艺术成就逐渐走向巅峰并从而在当地诞生出一大笔璀璨的制壶大师,从古至今数不胜数。在这一过程把茶文化和紫砂文化广为传播,家喻户晓,宜兴功不可没。
人们有时钟爱的并非是一把壶,一项艺术,有时也更在乎关于这把壶的故事。
例如顾景舟老先生的松鼠葡萄拍卖价格高达上千万,很多人感叹都是虚假的炒作。可是我们是否有想过,顾老60年如一日的制壶,将一生的青春和时间都奉献给了紫砂事业,从而使他的制壶工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这样的艺术作品是否用金钱就能衡量呢?
紫砂壶的起源一直可以上溯到春秋时代的越国范蠡,就是那位功成身退与西施一起退隐江湖的“陶朱公”。不过,紫砂做成壶,那还是明武宗正德年间以后的事情。紫砂壶的创始人是明代的供春,在明代还有三位制壶名家,时大彬、李仲芳和徐友泉。他们所制的各种名壶,风格高雅、造型灵活、古朴精致,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