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山绿泥和段泥都是非常适合烧制茶壶茶具的泥料,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泥料,但是各有各的优点。但是目前还有很多茶友将这两种泥料混淆,那么,你知道本山绿泥和段泥的区别是什么吗?你觉得本山绿泥和段泥哪个贵呢?下面,爱藏网的小编就来给各位详细介绍本山绿泥和段泥的区别是什么,一起来看看本山绿泥和段泥哪个贵吧。
绿泥,主产于宜兴丁蜀黄龙山,俗称“本山绿泥”。原矿呈淡绿色,烧成后或呈米黄色(温度低),或呈棕黄色(温度适宜),或呈青铜色(温度偏高)。绿泥矿为紫泥矿层中的夹脂,时断时续,时有时无,厚不过1米,薄仅10厘米。只有开采紫泥矿时才能间或附带开采出绿泥矿,它的储量少。矿物组成为云母、高岭石、石英、白云母以及少量铁氧化物及有机质。
段泥是原矿紫泥和本山绿泥的共生矿土,磨制后,颗粒结构的特征是砂感强烈,所谓“骨多肉少”,俗话说,“泥是肉,砂是骨”,行家说紫砂泥泥中有“骨”。这个“骨”就是紫泥中的石英颗粒,也就是紫砂泥中的“砂”。
窑温:约1175~1180度。
收缩比:约12%。
矿产地:江苏宜兴赵庄山系朱泥矿~黄石黄之共生矿。
泥性:感甜嫩绵密,质坚而温润,呈近田黄色调,为江苏宜兴赵庄山系朱泥矿~黄石黄之共生矿,经挑拣练製而成,因含铁量只达6%左右,致陶之后呈“金田黄色”。
特点:许多玩家误认为段泥会“吐黑”,其误解之起因,乃昔时窑炉均为低温窑,而段泥系为高温泥(一般烧成温度约摄氏度1175~1180),故每每窑烧不足,成品遇水后呈现还原为原矿色之现象;此为窑温不足所致,而非泥质之缺陷,希玩家勿因果倒置才是。
建议冲泡:普洱茶,铁观音及半发酵类茶,重发酵茶类(黑茶类),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绿茶,龙井,红茶等。
都是本山,也就是紫砂矿料同产自黄龙山,一个绿泥,一个段泥,矿料呈色接近,烧结成器呈色也接近;都称泥,绿泥泥副其实,段泥却砂副其实,其实是两种天然分子结构特性完全不同的紫砂:
本山绿泥:黏土质成分至纯而不含砂,紫砂矿料中泥性至极,故而与紫泥、朱泥并列而自成一脉;
本山段泥:岩化度高,砂性重,黏土质成分含比低,类属紫泥。
明确了绿泥与段泥在矿料分子结构特性上的不同,自然是有什么样的矿料结构特性,烧结成壶的特征也就天壤之判,也就很容易鉴别了:
一、辨质感:
①本山绿泥:泥性至极,烧结收缩率超过百分之三十,壶表致密度高而滑腻,凹凸褶皱质感纹理显而易见。
②本山段泥:砂性重而泥性弱,烧结收缩率在百分之十三左右,壶表致密度低,颗粒感强。
二、辨砂感:
①本山绿泥:天然不含砂,壶表可见的沉降砂其实是嫩紫泥颗粒,烧结呈色紫红、紫褐、淡金色;绿泥在壶表呈现边界模糊相融特征。
②本山段泥:砂感、颗粒感强烈,呈色单一淡黄色;砂粒边界清晰锐利。
三、辨铁析:
①本山绿泥:氧化铁含量极其低微,仅以离子铁形式存在嫩紫泥颗粒(沉降砂)中,不会有黑色铁析出现象。
②本山段泥:氧化铁富含,烧结的壶表必见广泛散布的黑色点状铁析出物。
四、辨结晶:
①本山绿泥:泥性至极,烧结收缩率高,结晶度高,壶表具有天然的宝石般水润质感,无颗粒感,手感爽滑。
②本山段泥:泥性低微,烧结收缩率低,结晶度也低,壶表颗粒感、砂感强烈,手感粗糙抚之刮手。
五、辨烧结:
①本山绿泥:无论烧结温度高低与否,都不会在泡养把玩过程中出现吐黑现象。
②本山段泥:但凡烧制温度低,上汤上水必然会吐黑,只能高温复烧解决。
六、辨成器:
①本山绿泥:泥性至极,黏性也至极,烧结收缩率高,不易成器,多小品壶,大品更是难得一见;无砂则无骨,塑型过程中应力支撑度低微,适合做圆润光素器,方器、筋囊器不见;
总体观感:肉而圆润。
②本山段泥:泥性弱而砂性重,骨力天然,收缩率低,压型容易,各种器型大小可塑多见;
总体观感:硬而坚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