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泥中的青段原矿以绿泥和紫泥的共生矿,高温烧成青灰色,青灰中带白,通常称这类段泥之为青段。青段的温域范围广,低温烧成成浅黄色,中温棕黄色,高温青灰色略显白。
显然原矿青段烧制成壶颜色多样,外观呈梨皮细纹状,胎质颗粒丰富,白颗粒,紫颗粒,黑颗粒和淡墨色颗粒等错综复杂,质感落差强烈,但不影响水色和手触摸的凹凸光滑质感。
劣质青段壶烧制温度为青灰色,但颗粒质感显单一,通常成型一种或两种颗粒,有些颗粒突兀,有扎手感觉,壶表显示干涩。
段泥为绿泥和紫泥共生状态存在,部分为绿泥和红泥共生,骨多肉少,烧成成品颗粒种类丰富,还有紫泥类的红紫色,红色或黑色颗粒,又可以含有绿泥中的白色,墨绿色可以,这种颜值在紫砂泥料中显示最为丰富颗粒质感。通过“观颜察色”寻找蛛丝马迹即可以区分段泥的好坏。此外矿料中砂质颗粒烧成收缩不一,形成胎质丰富的肌理质感,多会出现“梨皮”“鱼籽”“鲨鱼皮”等质感,具有一定色泽,而劣质段泥烧成表面干涩,颗粒比较杂乱,外观色泽比较差。
段泥是现代人对烧成后,制品色泽偏黄偏淡的一类泥料的通称,也并非指某种单一的具体泥料。段泥矿料,无论是原矿,还是烧成后的作品,整体色黄偏淡,素净淡雅,如清水芙蓉,凌波仙子,清心怡人,素心芬芳,素有“素心素面”之称。
从泥料的产状和性能上来看,段泥大致有两类:一是白泥类的段泥,一是共生矿类的段泥;从原矿泥料的外观特征上看,有绿泥、有芝麻段泥和白麻子泥等;从成陶后制品的外观色泽来看,有金黄段泥、米黄段泥、青段和老段泥等,由“陶人匠心配合”的墨绿泥等,也归之于段泥。
地质上,段泥产于上泥盆系上统五通组及中下统茅山群地层系中。五通组地层中的段泥,多呈灰白色、深灰色、灰黑色,成矿条件为还原或强还原条件生成,其颜色为有机质或分散状硫化铁所致;茅山群地层中的段泥多为淡绿色、灰绿色、浅绿色,成矿条件为弱氧化或弱还原条件生成,其颜色为含二价铁离子的硅酸盐矿物所引起的。
地域上,原宜兴陶土开采矿区或矿点中的甲泥和白泥矿区或矿点,均有段泥类泥料的产出。其中丁蜀镇的黄龙山矿区,是宜兴紫砂土中的优质段泥的主要产区。
从矿床的分布来看,段泥类泥料中的白泥类泥料和性能接近于白泥的米黄类段泥,主要产于接近山腹或山腹的石英砂岩之间,延展至山腰翼部。共生矿类的段泥主要分布于矿床顶板之下,紫泥层的上部,部分夹杂在紫泥矿层中。
金黄段泥(原矿产于黄龙山龙身骨处,表层泥土下面,两道石壁之间的凹槽内,为矿体倾覆所致)
黄龙山段泥主要分布于黄龙山矿床顶板之下的绿泥和紫泥之间,是一种自然形成的绿泥和紫泥的共生矿上,兼有绿泥和紫泥的特性,性能更趋向于绿泥。黄龙山段泥与外山段泥相比,黄龙山段泥含有较多的紫泥成分,其他矿区或外地矿区,产出的段泥,紫泥成分则较少、甚至不含紫泥成分,性能更接近于白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