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瑕疵有哪些

紫砂壶瑕疵是指紫砂壶表面或内部存在的不完美状况,如裂纹、气孔、凹凸不平、色差等。这些瑕疵可能会影响紫砂壶的外观和使用效果,因此在购买紫砂壶时要注意观察并确认是否存在瑕疵。

在选壶的时候,我们只要分清哪些瑕疵是正常的、合理的,是正宗紫砂原矿才具有的特征,而哪些瑕疵是工艺上的失误或水平有限造成的,就能选到心仪的紫砂壶了。

正常瑕疵:

铁质:原矿纯正的泥料在烧到一定温度时,可能会出现铁黑、铁熔的现象,看上去是一个小黑点。这是紫砂矿料中的铁质在高温下析出,是很正常的现象。

云母:云母是紫砂矿料的伴生矿之一,在灯光或阳光下,发出一闪一闪的亮光。云母是紫砂壶里的天然成分,通常在紫泥壶上比较容易看到,其他泥料就不太明显。一般砂性重的泥料云母就相对多一些。

跳砂:跳砂是紫砂壶烧成后,壶表面的颗粒丢失(跳走)而形成小坑的现象。跳砂是泥料中低熔点的有机物完全碳化以致消失的结果。

非正常瑕疵:

花泥:由于泥料调配不均、制壶时工具不干净、烧成温度偏低等种种原因造成壶表面一处或几处色泽不一致。

变形:紫砂壶的几何形状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如流或把歪曲、底部上凸或下凹,衔接处翘角等。

开裂:包括烧制温度提升过快及冷却速度过快形成的裂纹,一般壶的流、钮、把、各粘结部位和大块面处容易开裂。

暗痕:壶表面由于明针没有光到位等原因留下痕迹。

灰爆:是因石灰岩颗粒夹入纯正紫砂料里,高温时变成石灰而彭胀,由于纯正砂料缓冲力非常小而爆飞,形成灰爆。

爆疵、泥爆(又称起泡泡),出现这种情况的泥料一般是砂料纯度好,硬度高,颗粒稍大,一般在四十到六十目的硬砂泥料中出现,主要原因是烧窑方法和窑中气氛。如果窑中升降温过急,大的颗粒会因内外温差力大而炸裂,出现起泡或爆疵。

“花泥”:主要原因是砂粒硬、泥料纯,接壶把壶嘴时用的脂泥与身筒泥片的密度不同。后期了坯工夫不到,或是坯不润的时候用明针,造成砂粒倒毛,或是成品泥放置时间长,紫砂泥料内外湿度不同等原因造成。所以,放置时间长的成品泥在做壶前,最好是重新炼一下,或反复锤炼。

“爆疵、爆子、爆泥”:出现这些现象的泥料,通常是纯砂粒的料、或含砂率非常高,壶在窑内烧制时整体收缩,有些稍大点的粒子因内外温差急变而炸裂,粒子周边无缓冲而爆出。这种现象可以通过控制窑温的升降速度来降低瑕疵率,但绝大多数人没有自己的窑,就是有窑的,烧制方法也不一定能掌握,所以,防止这类问题的出现还是难题。

“跳砂”形成跳砂的原因很简单,就是烧制时壶身因收缩,砂粒与砂料间没有缓冲,粘结力最小的那粒砂受挤压而蹦出。从这点看,有跳砂现象的壶大多是纯正的极品硬砂料。要想消除跳砂现象,非常简单,在泥料里多加点脂粉泥就行,虽然不会跳砂了,但泥品同时也下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