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坡泥没有黄金段泥贵,因为段泥的原矿是夹层共生矿,大致的意思就是夹在紫泥红泥等之间的夹层矿。常见的有紫泥和绿泥共生,紫泥红泥共生,红泥绿泥共生,甚至还有三种泥料共生的情况。
段泥又可以细分为:本山段泥、清灰段、黄金段、老黄段等。不同种类的段泥经过烧制后,会呈现出如:米黄、古铜、棕黄、驼灰、褐黄、深黄等颜色效果。
段泥:是紫泥和本山绿泥的共生矿,段泥原矿的外观接近于白色,夹杂着深绿色的斑点。段泥不仅可以用于制作紫砂壶的泥坯还可以磨筛成细的颗粒,用以调砂。
降坡泥:20世纪九十年代发掘的泥料,因在施工修路时需要降低坡度,无意中挖掘产生的泥料,因此名为降坡泥。
降坡泥是指宜兴丁蜀镇在修建陶都路时穿越黄龙山和青龙山之间发掘的紫砂陶土。因为主要是在降低该路段的陡坡工程中发现的,大家习惯称之为“降坡泥”,宜兴当地人发音为“岗坡泥”。
该处泥料因为靠近青龙山(碳酸钙矿岩),熔剂性原料比较丰富,烧成矿料烧成品色泽比较滋润。
通常市面上所见的降坡泥大类有几种,分别是 红降坡、黄降坡、青降坡。
红降坡也是最具代表性的降坡泥,严格来讲,其应称之为降坡红泥。降坡泥是共生矿,而降坡红泥正是其内红泥的成分较多,烧成之后的表现为红中带黄,颗粒感丰富。
熟泥可塑性较好,成型时略酥,制作时带有泥沙性,烧成温度范围一般。烧成后呈红色微透黄,经一定的高温呈暗红色。胎质细密光润,呈梨皮状的表面黄色颗粒隐现,色泽效果细腻而丰富。
黄降坡也有称之为降坡团泥,其便是共生矿中段泥所占的成分较多,烧成之后的表现为黄中带红,同样颗粒感丰富。
熟泥可塑性一般,成型时较酥,制作时带有泥沙性,胎质会呈现出棕黄、褐黄、青黄等色调。表面细密光润,细梨皮状的胎质中黄色、暗红色和淡墨色的砂质颗粒密布,色泽效果细腻而丰富。
降坡泥泡茶有其特点, 其属段泥类,透气性佳,吸茶味,同时能提升一些茶的口感,此外其极易泡养,优质的降坡泥养成后壶身表面极为光润,油性十足,可以说非常惊艳。
段泥原来都是叫“团泥”,由于宜兴话“团”和“段”发音一样,而且大部分团泥矿料烧成后呈多种黄缎色调,所以现在我们通常都称之为段泥。
它是指产于丁蜀镇西面团山的泥料,它是一种共生矿。什么叫共生矿呢,通俗讲也就是泥料结构中有几种泥料天然共同构成的。紫砂壶料里面有三大类基础泥料,即:紫泥、红泥、绿泥。段泥的构成有紫泥和红泥共生的形式、紫泥和绿泥共生的形式、红泥和绿泥共生的形式、甚至还有三种泥料共生的形式。
关于团泥,明代周高起编写的《阳羡茗壶系》中有一些泥料的相关描述,书中是这样记载的:石黄泥,出赵庄山,即未触风日之石骨也,陶之乃变朱砂色。天青泥,出蠡墅,陶之变黯肝色。老泥,出团山,陶则白砂星星。
那么在《阳羡茗壶系》中,为什么称它为老泥呢,是指段泥在烧制的时候吃温是要比嫩泥类的朱泥和一般性的紫泥的温度要高。究其原因是因为段泥里面的含有天然的氧化铝成分较高,而氧化铝成分高了以后同时也导致段泥类的紫砂壶最终呈现的颜色通常以黄色调为主。 但是会因为不同的共生形式以及烧制紫砂壶的气氛和温度不同,导致颜色上有一些变化,所以经常还能看到棕黄色、古铜色、褐黄色、米黄色、豆青色等段泥。段泥壶的砂质感非常突出,具有丰富的层次效果。
段泥壶养成周期略长,而且段泥含砂量特别高,气孔结构比其它泥料要大,所以它特别容易吸附茶水的颜色。不喜欢的人,因为段泥稍一不注意,就养的脏兮兮的,有些地方还泛黑。顿时好感全无,后悔自己当初为什么要买段泥壶。
但是,一把段泥养成后变化很大,分外漂亮,让人心生喜爱,这种美感和成就感瞬间提升,大概只有喜欢段泥的人才能体会到。 段泥壶,养出是非常漂亮的段泥类的壶,一般都鼓励大家泡汤色淡的茶叶,比如生普、铁观音,绿茶,白茶等。
这就是段泥最大的特点:养成变化甚大。因为段泥色泽丰富,泡养过一段时间之后,整个润度都会有一个质的提升,段泥的包浆会很美,只有养过的人才懂养段泥壶,最重要的是耐心,由内而外。
不光是段泥壶,所有爱壶爱茶人都会慢慢来,享受着养壶的过程和乐趣,这样养出来的壶,最是耐看,也是最喜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