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挂水好还是不挂水好

紫砂壶挂水其实说到底就是紫砂泥料的吸水性,紫砂壶挂水后,水被泥料慢慢渗透吸收,说明壶的透气性比较好,但是如果你的壶水一碰就干了,那也是不能泡茶的,壶的渗透性太强,大家不要对吸水性要求太高。

那么挂水后被慢慢吸收说明透气性好,不挂水就不是好壶吗?其实不挂水可能是这些原因:

一、壶型圆润光滑。很多的圆器壶型是不怎么挂水的,比如西施,龙蛋,尤其光素,壶表面不会积水。

二、明针精细度。明针特别精细的壶,外表泥料很紧实,也不容易挂水。

三、包浆。原矿的宜兴紫砂壶泥料被茶水浸润很容易出包浆,出包浆后就挂不住水了。

四、泥料精密度。像朱泥这种结晶度高的泥料不如段泥能挂水,难道可以评价朱泥没段泥好?

所以这个判断方法还是不严谨的,判断好坏得考虑到方方面面,还是得再多了解了解哦!

影响挂水的三个因素

我们所说的挂水,是指用紫砂壶泡茶时,将茶汤或者热水淋浇在壶身外壁上,壶身上的水是滑落或是慢慢消失的这个现象。

紫砂壶挂水,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的问题:

1.壶型;

2.明针功夫;

3.泥料的目数,也就是泥料的粗细程度。

【壶型】

从壶型角度来说,像西施、龙蛋等壶型,整体平整光滑,因此挂不住水,干得很快。

像供春壶,表面凹凸不平,水滴不容易滑落,显而易见干得就慢。

【明针功夫】

紫砂壶在制作过程中,会对生胚的壶面进行修整,即光明正大。

拥有高超明针功底的壶艺师会用牛角片反复刮篦壶身,把泥料中的浆头篦出来。

明针过后,壶面修整得光滑细腻,生胚的时候壶就已经光可鉴人。

这样的壶在窑烧时结晶度较好,出窑后的壶光泽亮润,水流过的阻力较小,挂水不明显。

反之,明针功夫不到位,表面毛刺毛边相对较多,水流阻力大,挂水就比较明显。

【泥料】

第一,大家应该都知道,目数越高,砂料越细。

目数大小对于紫砂壶的吸水性并没有特别大的关系。

但是目数越大,表面越细腻,水的流速就越快,目数越小,表面越粗糙,挂水相对较多。

第二,有的泥料本身的吸水性就比较好,挂水就不会特别明显。

比如降坡泥泥料制作的紫砂壶的吸水性要强于段泥。

因此淋水后,降坡泥制作的紫砂壶挂水自然就不比段泥。

假壶不会有挂水

市面上的假壶在淋上温水后,是不会有水滞留的现象的,而是会凝结成水珠以及水流直接划过。

市面上的假壶:假泥料制作的化工壶、玻璃水掺兑的手拉胚壶(内部螺旋纹)以及涂抹鞋油以假乱真的老壶等。

包浆对挂水的影响

很多新壶到手的时候,还是有挂水的,用了一段时间后,淋上茶汤或者热水,会发现不挂水了,水很快滑落掉了。

这种情况,是因为新壶用一段时间之后,好泥料很快把包浆养出来了。

原矿泥料的紫砂壶,在泡茶的过程中,经过茶汤中的茶油滋养,随着时间的推移,壶面上看上去、摸上去都会有一种哑光的、油油的、润润的感觉出现,这种就是紫砂壶特有的包浆。

泥料越好,包浆出得越快越好看,这也是紫砂“紫玉金砂”叫法的由来。

有了包浆,这时候淋水上去,是不会像新壶那样慢慢吸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