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梨皮泥和本山绿泥的区别绿泥矿料呈致密块状结构,易酥开但不溶于水,含矿料较少。一般产于矿层石英岩板(俗称龙骨、黄石岩层等)下部贴层。
还有少部分是紫泥泥层中间或紫泥与其他泥层之间的一层夹脂(也称绵头),是以泥中泥的形式产出,比如梨皮泥,产于天青泥的贴层,其出产量更为稀少。
本山绿泥,古名“梨皮泥”。矿土呈淡绿色层片状,烧成陶后现梨皮冻色(米黄色),产于黄龙山岩层与紫泥共生矿层中,仅数厘米厚,位紫泥上层与岩板间,俗称“龙筋”。其矿物组成为水云母,高岭石,石英及少量的铁氧化物。
本山绿泥含石英偏多,吸附水份相对偏多,在挥发过程中造成坯体的收缩大,也就是说泥料“爆”,烧制中容易开裂。所以本山绿泥不易制作大件产品,仅作小件产品和作“化妆土”,加入适量作色剂可变化成各色装饰泥。但现在市场做小件产品的本山绿泥一般也加入紫泥,烧制后可以看到颗粒,这是紫泥中的“砂”,而本山绿泥不含“砂”,这可以作为一个判断标准。
业内有句话“不碰朱勿碰绿”,不只是说不会做朱泥壶的别碰本山绿泥,而是说制壶技艺达不到一定水平不要轻易去碰这种泥料。
那么,本山绿泥究竟是什么神秘的存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什么是本山绿泥
在宜兴,人们把丁蜀的黄龙山叫做本山。本山绿,指的是产自丁蜀黄龙山矿区的绿泥。因此,本山绿泥就是黄龙山出产的绿泥矿料。
很多人误以为,紫砂泥是以烧成后的色泽作为起名依据的,其实不然,在古代,紫砂泥的称谓是由挖矿的人根据矿料的颜色起名的,并不是矿料烧出来是什么颜色就叫什么颜色。
本山绿矿料呈灰绿、黄绿色,因此被叫作本山绿。
本山绿泥,古名“梨皮泥”。该泥料属砂质泥岩,位于紫泥泥层的中间,或者是紫泥层同其他泥层间的夹脂,以泥中泥的形式产出,开采难度比较高,出产量稀少,十分珍贵。
本山绿泥的泥色
本山绿泥原矿中石英含量较多,黏土成分较少,所以烧结温度较高,胎质相对较疏松,容易开裂,不易烧成,其矿物组成为水云母、高岭石、石英及少量的铁氧化物。
烧成后颜色一般情况下多数呈黄色相,带有青色,呈现出冷色调。
真假本山绿泥的区分
由于本山绿泥相对稀少,加上泥性较难把握,成品率低,价格较高,于是有人便以段泥来冒充本山绿。
因此,区分本山绿和段泥,可从三个方面着手:
1.看颜色:段泥烧成的颜色有古铜、棕黄、金黄、灰暗黄等,但没有像本山绿那样的冷色调。
2.看泥料:绿泥较嫩,基本不含砂,本山绿泥摸起来更温润。段泥含砂量大,骨多肉少,所以更易成型。
3.看吐黑:比较主流的观点——本山绿泥无论低温烧高温烧是不会吐黑,只是颜色有深浅的变化。
通常本山绿泥不直接成泥,由于结构较为松散,以至目前市场上纯正本山绿泥制作的壶很少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