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球孔最早什么时候出现

紫砂壶的出水孔有三种:独孔、网孔和球孔。“独孔”是紫砂壶初期的主要出水孔样式,但是这样的壶在出水的时候,会很容易被茶渣堵塞,出水不通畅,多出现在古壶上。后面出现了“网孔”,网孔减免茶叶的堵塞严重的现象,既过滤残渣,还提升壶流的流畅度,但是出水面积并不大。

“球孔”出现的最晚,是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才出现,本来是用于出口的一批紫砂壶上面,后来则因为实用性,风靡一时,逐渐的被推广开来。但是正是因为这波热潮,让球孔步入歧途。

球孔出水孔对比网孔、独孔,不仅出水孔接触面增大,还明显改善了出水效果,过滤茶叶的功能。明明这么好,怎么会变成廉价壶的标配呢?原因其实很简单。正是因为球孔风靡当时,商家瞧中了商机,在廉价壶上装球孔,大家一味追求球孔,却忽略了紫砂壶的泥料和做工,掩盖了缺点。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球孔制作并不复杂,可采用模具大批量制作,恰恰能满足同样是大批量制作的灌浆壶,于是商家将两者巧妙结合,最终导致球孔泛滥,给人一种廉价、劣质的印象。一些制壶匠人本是全手工制作的壶,没想到因为一个小小出水孔变了味,被质疑是假壶,于是将球孔转为网孔,以免误会。

球孔的制作,一般都是借助于模具制作,因为传统的手工制作,很难做到,符合要求的美观,纯手工做成一个完美的球孔,要付出的代价还是很庞大的,还容易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所以说,几乎所有的球孔,是由模具制作而成。

但是有一点不能否认,球孔实用性不错,球孔对于紫砂壶的出水,有了很好的把控能力,球孔可以增加茶壶出水的接触面积,让出水有劲道,也可以有效控制茶叶对出水孔的堵塞,出水更流畅。

一般而言,球孔壶,多出现在小品壶,容量在200毫升以下的壶,由于整体较小,壶嘴与壶身的接触面积,自然也较小。难以开太多小孔,会导致各个小孔之间较容易贯穿,在烧制是由于收缩率的存在,更容易出问题,砂性较强的泥料此类问题更明显。精制的手工壶,一般老师在处理开孔,壶嘴内部光洁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技术,因此一把小品壶,如果出水较为流畅,功力都不会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