掇只壶和仿古壶的区别

仿古壶是清代邵大亨初创,原意是壶体仿照鼓型,后人仿制做这种壶形就成了仿古代壶型的意思了。最早见于近代赵松亭按吴大徴授意所作,身扁、腹鼓、颈高、盖板平滑,壶盖与口沿子母线吻合严密,合成圆线饱满,扁钮有力,虹钮有势,二弯流胥出自然 ;圆圈把匀势而起,有些款把圆下有垂,富于灵动,整体骨肉亭匀,收展有度,有一气呵成之畅。

仿古壶和掇只壶基本上沿用了莲子壶的做法,但仿古壶的身桶形制则压成扁圆,整体器型加入了鼓的概念。而掇只壶则是莲子壶的拉高版本。

个人觉得仿古壶器型更为经典一些,掇只壶与掇球壶,两者十分相似,可能有些壶友都无法正确的分辨出哪把是掇只壶哪把是掇球壶,而仿古壶,他的体型就是更为经典一些,比较容易分辨,而且仿古壶,他的线条更为优美,壶身上的一些装饰纹路更加好看,它的观赏性要比掇只壶好一些。

“掇”,落起来的意思,“掇球”,落起来的球。

一般讲,“掇只”是邵大亨原创,是由莲子大壶改变的壶型,把莲子把下的耳朵去掉了,盖里也变化成双层,这也许是掇落起来的最初起因吧。

后来冯友庭与程寿珍师徒把掇只脖子加高,盖更接近半圆型,壶钮也更圆。这样就象三个落起来的球,所以叫掇球。掇只有圈足,缘于后来发现的一把大亨壶,就是说有大亨款的带足壶。这把壶现在藏于上海许四海老师处。

仿古壶

一说清代邵大亨初创,原意是壶体仿照鼓型,后人仿制做这种壶形就成了仿古代壶型的意思了。另说最早见于近代赵松亭按吴大徴授意所作,身扁、腹鼓、颈高、盖板平滑,壶盖与口沿子母线吻合严密,合成圆线饱满,扁钮有力,虹钮有势,二弯流胥出自然 ;圆圈把匀势而起,有些款把圆下有垂,富于灵动,整体骨肉亭匀,收展有度,有一气呵成之畅。

掇只壶

掇只壶,是清道光年间的邵大亨创制的。掇只壶,是莲子演变出来的拉高版本。清·高熙《茗壶说》称:“邵大亨所长,非一式而雅,善仿古,力追古人,有过之无不及也。其掇壶,肩项及腹,骨肉亭匀,雅俗共赏,无飨者之讥,识者谓后来居上焉。注权胥屈自然,若生成者,截肠嘴尤古峭。口盖直而紧,虽倾侧无落帽忧。口内厚而狭,以防其缺,气眼外小内锥,如喇叭形,故无窒塞不通之弊。”

掇球壶

掇球壶也是邵大亨创制的。依靠部件和整体的轮廓表现多圆组合,似用圆规画出。壶身、壶钮为球体,壶盖、壶流、壶把为半球体,壶盖承上启下。整体造型为简明的静态,却有着鲜明的动势,有着强劲的力度。饱满敦实,浑朴醇厚,洗练含蓄。

掇球壶是典型的几何型传统圆壶式,也是最优秀的紫砂壶代表款式之一,它的基本造形是壶钮,壶盖,身壶,由小中大三个顺序排列的球体组成,壶腹为大球,壶盖为小球,似小球掇于大球上,故称掇球壶。

“仿古”壶与“掇只”、“掇球”壶三者的基本区别:

仿古壶和掇只壶基本上沿用了莲子壶的做法,但仿古壶的身桶形制则压成扁圆,整体器型加入了鼓的概念。而掇只壶则是莲子壶的拉高版本。

“掇球”壶与“掇只”壶的基本区别是:前者强调“球”,故无足,圆盖鼓凸;后者强调“只”,故有足,圆盖宽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