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泥是属于紫砂红泥中的一种泥,因主要成份为红泥(含铁量极高)而得名。朱泥是红泥中之精品。朱泥一般来说分三种:1、红中略带黄;2、黄中略带红;3、红中略带紫(高温朱泥)。
因主要成份为红泥(含铁量极高)、又产在嫩泥矿之下层、又称“未触风曰之石骨”。石骨的意思就是未完全风化的土块,质坚如顽石,但遇水则自行溃散。 朱泥矿是明显减少了。但有一原则不变,只要有红泥,朱泥则不灭。
红泥是指经烧制后,外观呈现红色的陶土类型。宜兴陶土中的嫩泥矿料,在其底部含有一种坚硬的矿石。明代的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中提到:“未触风日之石骨也,陶之乃变朱砂色”,形容的就是红泥矿的特点。
红泥包括朱泥、小红泥和大红袍泥。
朱泥是红泥类中的精品,而宜兴的朱泥主要来自几个泥矿:黄龙山朱泥、小煤窑朱泥、赵庄朱泥。在明清时期,朱泥并没有单独的名称,它被归类为红泥的一种。直到民国时期,《阳羡砂壶图考》中才首次提到了“朱泥”的说法。朱泥具有较高的收缩率,远高于普通红泥,通常约为25%。因此,在烧制过程中,朱泥容易发生形变,尤其是在古代,窑温难以精确控制,壶表面容易出现褶皱,甚至有“无皱不成朱”的说法。然而,随着现代工艺水平的提高,不太容易出现这种情况。烧成后,朱泥的外观通常光洁明亮,呈现红中略带黄的色彩,而且在敲击时会发出金属般的铿锵声。
小红泥是一种不添加其他材料的嫩泥,质感光滑、细腻,手感柔软,有点像肥皂粉,按压后会留下指纹,质地松软。与朱泥相比,小红泥的制作难度较低,成品的颜色更偏向黄色,光滑而温润。
大红袍则是朱泥中的顶级品种,它在三个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稀少、难制作和奇特的效果。首先,大红袍矿石非常稀有,通常只零星分布于朱泥矿层中,挑选几两大红袍原矿通常非常困难。另外,大红袍的制作难度较高,因为它的粘性较强,制作过程中泥料容易粘到工具上,而且其高收缩率可达30%,导致成品率非常低。然而,大红袍的颜色较暗,通常呈深红色,但经过长时间的泡养后,颜色会变得更加鲜亮。此外,大红袍相对于其他朱泥壶,透气性更好,制作初期壶面会有水珠渗出,经过一段时间的泡养,这种现象会停止。就茶道效果而言,迄今为止,尚无其他泥料能够超越大红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