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泥,本地人称“石黄”,朱泥是红泥中的一种。红泥矿氧化铁含量极高,烧成后宜兴紫砂壶质坚如石。
让我们先谈谈红泥壶。红泥,也就是原矿红泥,通常是红色或粉红色的,因此,烧制后的红泥壶虽然色泽亮丽,但与原矿泥料相比,仍然比较相似。由于紫砂壶中紫泥最为常见,且紫砂的色泽是人们最能接受的,因此,过去这种有些另类的红泥壶并不受大多数人欢迎。然而,当台湾开始玩壶的风潮兴起时,由于台湾人普遍喜欢香气和滋味近似于潮汕凤凰单丛的高山茶,原矿红泥壶迅速受到一些玩壶者的追捧。随着红泥矿的开采量增加,矿藏数量逐渐减少,使得当年不受青睐的红泥壶如今成了珍品,被收藏家们争相购买。
朱泥是一种独特的红泥,其原矿呈现金黄色或浅黄绿色的色泽,含有较高的氧化铁,一般在14%-18%之间。由于含砂量较低,泥性娇嫩,使得制作工艺难度增大。从生坯到烧成,朱泥的收缩率高达30%-40%,支撑度较差,一般成品率仅为7成左右。因此,通常用来制作小件器物或者作为化妆土,用于提升紫泥坯件的表面质感。
红泥:烧制成品颜色为红色的矿料,分为大红泥和小红泥。
大红泥:矿料为红色,石英含量高,与紫泥性质相同,不同的是烧制成品呈现红色。例如:红皮龙、龙血砂(大红袍)、红降坡、含铁量高的紫泥,这四种矿料本身就有很大不同,烧制的成品颜色和颗粒效果也是不同的,所以这种分类很是粗糙不甚严谨。
总结大红泥紫砂壶的特点:
①烧制成品为红色(可能是正红、可能是橙红、还可能是暗红);
②砂性重,就造成颗粒脉络清晰,透气性良好,泡养效果快。
容易与大红泥混淆的是小红泥。小红泥基本上就是朱泥,矿料为黄色的粘土性质,烧制成品为红色(一般为橙红色,如小煤窑朱泥、沙山朱泥)。
因为小红泥是粘土性矿料,颗粒感不强,烧制后瓷化度高,透气性差,泡养效果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