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皮紫泥是什么泥料

梨皮紫泥是绿泥的一种,呈淡绿色致密块状,经高温烧制后呈米黄色调。之所以命名起为梨皮泥,是因其收缩率8.5%左右,胎质呈梨皮状,表面呈梨冻色。

最早被称为“梨皮泥”的矿料,是天青泥的夹脂,也就是紫泥中的夹层,矿层极薄,类似于猪肉中夹着一点肥肉,烧制后呈现冻梨色。梨皮泥属于绿泥类,成泥后与本山绿泥非常相似。天青泥已经稀少,要找到梨皮泥更是难上加难。

我们通常所说的梨皮泥即为后者,砂壶烧成后,其质似梨皮的泥料,所以现在不能视“梨皮泥”为某种单一的泥料。

质似梨皮,从外形看壶体分布粗细略有相差的斑点,疏密有致,用手触摸可以感觉到斑点的存在。

如果砂壶的色与质,均与梨皮相似,称之为醇梨皮,如《茗壶图录》著录的李仲芳所制“儒雅宗伯”壶,遗憾的是所著无色,只能睹其质。

梨皮泥更多的是通过调砂的方式来实现的,铺砂作品一般不能视为梨皮泥,芝麻段泥也不能视为梨皮泥。

紫砂调砂,是按一定比例,在泥料中加入或粗或细的生砂粒、半熟砂粒或熟砂粒,拌和均匀后,制成的熟泥。好的调砂作品砂粒密布均匀自然、感官饱满、质感强烈。

生砂颗粒收缩较大、半熟砂颗粒收缩较小、熟砂粒则不易收缩。生砂一般适用于同一种泥料,因为同一种泥料收缩率变化不大,较容易把握;

不同泥料的砂粒,一般以掺入半熟砂粒或熟砂粒为主,生砂粒部分会在拌和过程中,遇水溶化而影响色泽。掺入不同泥料的砂粒可以达到更自夺目的效果。

烧结成器的紫砂壶出现类似的「梨皮」甚至是「橘皮」样褶皱质感肌理特征表达,并非是紫砂矿料加工、塑型烧制的「工艺」所致,而非要涉及到工艺上,那也只有并非紫砂材质的矿料经过冲浆、调色、调砂的新工艺壶品,其目的不过是人为高仿伪饰工艺以假充真。

紫砂壶出现梨皮样褶皱质感肌理特征,并不只局限于某一、两种泥料,而决定的唯一条件是紫砂矿料所含黏土质成分的比率,也就是泥性的轻重:泥性的轻重和烧结收缩率成正比关系,一旦收缩率超过百分之十五,就会出现上图所示黄龙山红清水泥的环圈状类梨皮质感肌理。

泥性至极,烧结收缩率一旦超过百分之三十以上,则会自然形成类似缩釉的凹坑状的质感肌理表达,参见上图属于煤压泥的小煤窑朱泥西施壶壶表质感表达;而烧结收缩率在百分之二十至三十之间则会呈现纵向的竖条状褶皱质感纹理,请参见下图本山绿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