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泥的“目数”也称为“码数”,是形容紫砂泥粗细的一个指标。紫砂泥料在开采后,经风化,除杂质,粉碎,使用筛子过滤后泥料的粗细,称为“目数”。这一个过程也叫“过目”。以60目为基准,相对目数越大泥料越细腻,反之则越粗糙。如今制作的紫砂壶,采用不同的泥料练制方法,目数基本在60左右。
目数在60目以下的砂料做壶,壶壁上会有很多凹凸感、颗粒感。透气性好点!但是目数越小,颗粒感越强,烧制的时候容易跳砂,鼓泡、容易烧坏。目数越大,泥料越细腻,越光滑。比较好养。但是欠缺紫砂颗粒感!泥料的目数也与工艺发展息息相关,目前使用机械化手段可得到120目以上的泥料,但高于80目的泥料就不含砂了,而低于40目上的泥料过于粗陋,所以目前最主流的目数依然是50-60目。
目前做壶的泥料常用的是50–60目的,其他目数的泥,有人也会用来做壶,80、100目的泥料经常会被用来做泥绘,装饰壶用,16、24和32目的料,对工具的损伤大(有点像生活中的磨刀石),而且在制作过程中,走刀时,刀口一般不会划断砂粒,使得砂因外力的作用而从泥中脱落,我们称为“跳砂”。泥料的收缩大,砂的收缩小,在烧窑过程中,泥很容易把砂挤出来,也是跳砂的一种,在壶表刻字或画时,也会形成跳砂。这样几种情况,就造成了线条上有缺口,平面上有凹坑,也就是所谓的瑕疵。这种情况在壶口和壶盖的边缘经常会有的。
如果通俗的来理解,就是泥料的目数越高,说明泥料越细,目数越低,则说明泥料越粗。
目前制作紫砂壶的泥料目数,一般在40目到60目之间。这主要是出于工艺要求和整体视觉效果方面的考虑。紫砂壶的成型工艺比较特殊,是靠打泥条——围身桶——拍身桶的方式成型的。为了满足成型的条件,对泥料的目数也会存在一定的要求。
如果泥料的目数过低,那泥料的颗粒就越粗,泥料的结构是处于砂多泥少的一个分布状态,可塑性也会大大的降低。由于泥料中砂的比例较高,泥料的粘合力大大降低,在制作的过程中容易开裂,而且也容易损伤到做壶的工具。而且在烧制的过程中容易跳纱,原因就是泥的收缩大,而砂的收缩小。由于泥料结构中砂的比例较高,砂与砂之间的间隙就比较小。在烧窑过程中,泥料产生收缩后砂和砂互相产生挤压,就容易出现跳砂这样的问题。
如果是目数过高的泥料,泥料的颗粒就越细。泥料结构是泥多砂少的一个状态,泥料中砂的物理结构也会被破坏 ,砂的性能被进一步的削弱。导致泥料烧成后的结晶度过高,透气性也因此大大的降低了。而且在质感上更接近于其他产区的陶壶,也失去了紫砂壶特有的紫玉金砂的那种质感。
而40目到60目这样的泥料,之所以能成为主流,也是兼顾了泥料的可塑性和透气性,同时能呈现出紫砂特有的材质美。因此也就不建议大家在泥料目数的选择上去追求极端,不要去追求过粗的8目这样的的泥料,或者是过细的100目这样的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