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泥和小红泥的区别

红泥分为大红泥和小红泥两大类。大红泥,矿料就是红的,石英含量高,属于砂质岩。成品除颜色外,与紫泥相同。小红泥,矿料土黄(有些是青黄,有些是嫩黄),属于黏土类,尽管矿料也呈块状,但属于泥质岩。泥料很黏,收缩(干燥收缩和烧制收缩)比例大,制作工艺要求较高,烧成率低,轻易开裂。

看见矿料,大红泥与小红泥很轻易区分,但对于无缘见到矿料的泛博消费者来说,只能从紫砂壶成品上来鉴别。大红泥,砂性重,颗粒脉络清楚,透气性好,有泡养效果;小红泥,黏土性,烧结后磁化,没天然颗粒感,不透气,泡养效果微小。为降低工艺难度、增加透气性,一般会经由物理方法进行处理:掺砂。生砂,即泥料干燥后再磨成一定目数的粉;熟砂,即初步烧结后再磨成粉。有经验的玩壶人一看就能分辨出来(掺熟砂,颗粒圆滑;掺熟砂,颗粒凸显)。但不管是用通粉仍是掺砂,小红泥作品细看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皱纹。但是有一种小红泥,砂性比其他小红泥较重(但也不如紫砂),这就是黄龙山小红泥,一般分布在黄石和紫砂矿层之间。

常见的小红泥有黄龙山小红泥、红卫路小煤窑小红泥、赵庄山小红泥(存世量很少了)、川埠小红泥(实在红卫路、赵庄山,也应该属于川埠)、浙江梅山小红泥、安徽广德小红泥。在小红泥中,又有一种很嫩很纯的,鹅黄色,为小红泥的精品,矿源很少。为示区别,称为朱泥。

红泥是紫砂泥主要泥种之一,红色泥巴,主要由河流携带的陆源物质红土组成。红泥矿位于嫩泥和矿层底部的泥料,矿形琐碎,需经手工挑选 。氧化铁含量较高,优者光洁明亮,橙中略见红光,劣者杂乱阴霾,俗不可耐;红泥原矿坚硬似石,呈澹草绿色调,窑温略低,较适制作小件茗器,可爱灵动,深得世人喜爱。

因含铁量多寡不等,红泥矿烧成后的色泽或红中略带黄,或黄中略带红,或红中略带紫,可呈朱砂、朱砂紫或海棠红等基色,朱红中透着橘黄,色艳而不妖。色彩的呈现与烧制温度紧密关联,使用越久越现沉稳气息。红而不艳,红得柔美,是红泥色泽特点。色泽红得过于艳丽,多数是泥料内添加了铁红粉。窑温不足,红泥呈枯黄橙色,水色不彰。窑温稍高,则收缩大、变形、塌陷、铁质熔点较易产生。窑温烧足,光洁明亮,红中略见橙色。

常见的小红泥有黄龙山小红泥、红卫路小煤窑小红泥、赵庄山小红泥(存世量很少了)、川埠小红泥(实在红卫路、赵庄山,也应该属于川埠)、浙江梅山小红泥、安徽广德小红泥。在小红泥中,又有一种很嫩很纯的,鹅黄色,为小红泥的精品,矿源很少。为示区别,称为朱泥。“小红泥”是不加他料的嫩泥,含大量氧化铁,经过窑烧会变成朱红色,泥质细、砂粒微、密度大、结晶高。窑温约为1080℃,收缩比约在20%~28%之间。

所谓“大红袍”泥,可塑性更大,延展性更强,泥片弯曲时不易断裂,烧成温度约为1040℃,收缩比约为45%~55%。质感和润感都会增强。现在有些所谓“大红袍”泥,是在炼泥过程中,把适量的天然铁红粉加入到含氧化成分较高的夹层嫩泥中,成型后经过窑烧,壶体泥质细、砂粒小、密度大、结晶高,色泽大红。泡养后艳红热烈。

红泥:烧制成品颜色为红色的矿料,分为大红泥和小红泥。

大红泥:矿料为红色,石英含量高,与紫泥性质相同,不同的是烧制成品呈现红色。例如:红皮龙、龙血砂(大红袍)、红降坡、含铁量高的紫泥,这四种矿料本身就有很大不同,烧制的成品颜色和颗粒效果也是不同的,所以这种分类很是粗糙不甚严谨。

总结大红泥紫砂壶的特点:

①烧制成品为红色(可能是正红、可能是橙红、还可能是暗红);

②砂性重,就造成颗粒脉络清晰,透气性良好,泡养效果快。

容易与大红泥混淆的是小红泥。小红泥基本上就是朱泥,矿料为黄色的粘土性质,烧制成品为红色(一般为橙红色,如小煤窑朱泥、沙山朱泥)。

因为小红泥是粘土性矿料,颗粒感不强,烧制后瓷化度高,透气性差,泡养效果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