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宜兴,人们把丁蜀的黄龙山叫做本山。本山绿,指的是产自丁蜀黄龙山矿区的绿泥。因此,本山绿泥就是黄龙山出产的绿泥矿料。
【命名】
本山绿泥,是以“矿料外观呈色”命名的一种泥料。
【产出】
本山绿泥,是一种“夹脂泥”。通常产于紫泥泥层中间,或紫泥与其他泥层之间,即常说的“泥中泥”,矿料相对较为稀有,开采,筛选的难度较大。主要产区为黄龙山山脉(包括台西、宝山矿区)。tips:因此单矿源的本山绿泥经过选料之后,依旧可能会带有一定量的紫泥成分。
【分类】
依据矿料外观颜色的深浅,又可以分为“绿泥”与“墨绿泥”。tips:墨绿泥,属于绿泥系,同样是依据矿料外观呈色命名的。而不是成品壶的颜色呈现墨绿色或青蓝色等等。
【烧成】
本山绿泥,在正常气氛中烧成,整体基本呈现一种浅黄色调,细看为“黄中泛青”。
本山绿 容天壶 微距呈现胎体表面质感(夜间日光灯下手机拍摄)
【呈色】
整体呈浅黄色调,但不是单一的黄色,而是“黄中泛青”。
【颗粒】
呈细梨皮状,砂质细腻(区别于段泥的粗颗粒)。
胎质中紫红色、黑色颗粒明显(主要是紫泥夹杂其中烧制形成)。
【质感】
本山绿泥与朱泥类似,属于“泥多砂少”。
因此,无论目数多少,烧成后的质感会呈现出一种如婴儿肌肤般的细滑、油润。